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的条件下,探索实现跨境协同创新、区域深度合作,把“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本期 “云桌会”,邀请代表委员、业界人士聚焦规则衔接、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互联互通、公共服务等话题,探讨下一阶段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规则衔接: 设立科创专项基金 强化区域金融协同
主持人:实现粤港澳制度规则衔接,将制度差异变成制度优势,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就大家所在的领域,粤港澳制度规则衔接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突破堵点?
刘伟: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广东就将三地规则衔接作为一项关键性、牵引性的任务来统筹推进,并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三地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困难,联合科研活动受阻。因为三地管理模式不同,传统的科研基金管理体制遵循属地主义,难以实现专项科研基金对接。对此,我建议设立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借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在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先行开展专项基金设立试点。
此外,三地知识产权法不仅在知识产权的取得、利用、管理和保护四个环节存在规范冲突,而且在保护对象、期限、执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不能自动互认。对此,我建议打通粤港澳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支持企业对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平台,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新机制。
科技创新: 建议试点人才往来“无证化” 科研资金过港免予税务备案
主持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大家看来,要实现科技创新要素在大湾区的自由流动,需要在哪些关键方面聚力发展?
刘伟:实现科技创新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自由流动,需要三方面支持。一是创新协同合作体制机制,打造一体化区域发展格局,破除各种不必要的“门槛”,加快构建大湾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货物等资源高效流通机制。
二是推进跨境资金自由流动,关键是要有序打通粤港澳三地金融体系,推进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跨境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三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生活圈,为人才自由高效流动奠定基础。
打造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需要发挥各地优势。要看到,港澳在高等教育和部分基础研究领域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珠三角九市近年来在产业创新以及教育和科研上都实现了大踏步发展,是广东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因此,要将粤港澳三地各自的教育、科研、产业、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紧密的创新共同体。
互联互通: 探索机制创新 鼓励技术创新
主持人:过去两年,三地规则机制推进“软联通”,一系列基础设施“硬联通”也在提速,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未来应如何加快同时优化大湾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刘伟:高速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一方面,需要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加强协调合作机制的建设,在跨城市、跨层级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立项、投融资、建设、运营等管理机制上积极创新;另一方面,在推进建设基础上,鼓励技术创新,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公交化运营和服务。例如,以城市群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服务为核心,借助智慧化、信息化的手段,建设城市群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大湾区声音
建议设立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借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在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先行开展专项基金设立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
感谢您的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