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关于新基建的讨论始终热度不减,一直延续到全国两会上。
多名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高度关注新基建,围绕新基建“如何建”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还提出专门的议案和建议。这种关注的背后反映了代表们对于疫情之下新基建“新作用”的期待。
那么,什么是新基建,新基建在稳经济上能起什么作用?
5月21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前夕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董事长兼CEO刘伟通过央视等中央媒体的全球直播平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新基建。
5件提案与新基建相关
作为国内知名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刘伟是经济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无论之前任全国人大代表,还是现在做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刘伟的议案、提案一直聚焦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发展。
“今年两会,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经验总结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深感自己肩上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刚刚从“委员通道”走出来步入人民大会堂会议现场的刘伟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他带来许多震撼和思考,本次会议上,他就调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加强城市网格联防联控建设、加快实现全国公共交通实名制以及数据联网共享、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加快A.I.新科技在医疗领域应用等五个维度,提出了《关于在新基建投资大热的背景下调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提案》《关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城市网格联防联控建设的提案》《关于加快实现全国公共交通实名制以及数据联网共享的提案》《关于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提案》《关于加快A.I.新科技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提案》等5件提案。
疫情之下城市治理体系的不足
刘伟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仅仅用了2-3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防控效率之高、力度之大,世界范围内罕见,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制度优势。
“当然,毋庸讳言,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我国在社会治理、尤其是城市治理方面的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这些短板和不足主要集中体现在城市基层网格管理、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刘伟表示,在城市基层网格管理方面,目前我国城市网格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依然较低。搞人海战术、人工扫楼、手工填表、物理隔离依然是主要采取的手段。在疫情防控的高峰期,很多基层网格和社区都面临着网格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足、效率低下、信息收集不准确等问题。以广州为例,广州一个主城区的城中村社区,流动人口就超过7万人,单一个网格就超过两万人,而社区网格员仅仅只有7人,依靠人工的传统防控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统一的网格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基层社区和网格对于人员动态信息掌握不全面;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缺乏统一信息发布、上报机制,存在数据孤岛、条块分割现象;跨区、跨城市网格化管理不能实现联防联控,无法实现全覆盖和轨迹全追踪,这些痛点都会影响到基层疫情防控乃至日后基层网格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在公共交通领域,刘伟认为,我国目前还面临着如何实现交通信息流动、共享和溯源的问题。他说,此次疫情暴发之初,如何通过公共交通信息系统追溯重点人群和密切接触者是控制疫情传播的关键。但是由于出行数据管理分属各方,数据标准不一、体量庞大,各种交通信息的壁垒并没有完全打通,给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及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民航、铁路等已经采取实名制购票的交通体系,我们尚可以通过实名制信息系统进行重点人群的信息采集、溯源和追踪;但是在地铁、公交等非实名制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各地政策不一、数据标准不一、公共交通存量卡数量巨大、线上登记平台不统一不完善,并不能及时掌握重点人员的轨迹,等弄清这些情况则为时已晚,错过最佳防控时间。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医院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建设水平以及区域卫生数据信息联通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2003年SARS之后投入3000万元建立的中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却在1月20日后才在网络直报系统中出现上报病例,是否说明医院信息系统(HIS)很有可能没有网络直报系统互联互通。我国提出医疗信息化建设已有几十年时间,但各家医院在建设信息系统过程中缺乏标准指导。
“就拿医院HIS来说,有的是用Unix系统开发的,有的是用Linux系统开发的,数据结构、硬件接口等都不一样,甚至有些HIS由多达几十个不同供应商提供,导致数据兼容和信息交换都成为问题。”刘伟透露,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完成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医院中,仅有49.17%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进行了联通,医疗信息“孤岛”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投身科技抗疫尽显民企担当
深入全面地了解疫情之下城市治理体系的短板和不足,是因为刘伟前期进行了系列的走访调研,倾听多方意见,希望能把问题说得更透彻,把建议提得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为民发声。同时,这也跟他民营企业家的身份息息相关。作为广州市人工智能企业佳都科技的董事长兼CEO,刘伟长期奋斗在科技一线领域。
佳都科技是专业的人工智能企业,掌握了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知识图谱、智能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并有落地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城市交通3大垂直场景。超过10年的行业积累,佳都科技掌握了较为深厚的行业Know-How,对客户、业务的需求等方面有较深理解。
在轨道交通领域,佳都科技项目覆盖地铁、城际铁路、BRT、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全产业链,业务覆盖全国包括广州、武汉、成都、青岛等在内的22个城市,涵盖站台1278个,形成全国性全产业链的业务分布。近日,与广州地铁、中铁电气化局联合中标长沙6号线地铁101亿项目,首次实现轨道交通总承包模式在省外的突破。据了解,2019年,佳都科技在轨道交通领域可谓业绩骄人,紧抓“新基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历史性机遇,中标广州市轨道交通约148亿订单,为“AI+轨道交通”落地获得重要实施空间;与广州地铁联合打造全球首座A.I.智慧车站,为中国地铁智慧站点建设提供样本;与中兴通讯共建“轨道交通5G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助力中国轨道交通率先进入5G时代。
在公共安全领域,佳都科技以视频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云服务为核心,面向公安、应急、住建、政务、交通等智慧城市细分领域,提供涵盖顶层规划、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和维保服务,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基于视频云+大数据的全站解决方案,目前,业务覆盖全国19个省份,68个地级市,实现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同时,公司加大了在安防终端领域的产品研发,推出20多款人脸识别智慧终端,提供便捷、灵活的身份验证服务,打造“佳都A.I.Family”自主品牌。
在城市交通方面,佳都科技基于“城市交通大脑”底层平台技术,结合交警交管的实战需求,推出新一代“一体化交通指挥管理平台”,并首次实现在广州、合肥等一线及准一线城市试点,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大脑”在超大型城市复杂路面情况下的交通治理能力。据了解,从2017年在安徽宣城落地至今,在车辆出行量提升18.9%的情况下,整体车速提升5.5%,实现了60%车辆通过路口不需等红灯的通过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疫情中,佳都科技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企业的优势,为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提供更多人工智能刚需产品。成功研发了应用于大客流疫情防控场景的AI智能体温人脸追踪监测系列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在无需改变现有客流通行的情况下,快速鉴别出人群中每个人的温度,实现“远距离无接触式”体温监测。目前,该方案已覆盖17个省份28个城市,助力复工复产,效果显著,受到政府部门、市民、一线抗疫情人员的认可。此外,构建人工智能防疫天网,有效提升城市综合防疫能力,研发了“蜂巢”智感多维动态防控平台,已在广州市部分街道社区试点。针对城市交通疫情管理的城市智能交通大脑管理平台,已率先应用在安徽交管部门。针对疫情排查的微登记小程序,打通群防群控的“最后一公里”,已覆盖全国10个省、27个地区,累计登记超410万人次。
如何补短板?
有问题不可怕,问题暴露得越早越有利于我们找到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健康发展的弱点,以便今后改进。
针对本次疫情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和社会治理暴露出的短板,刘伟通过5件提案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疫情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我们看到城市的建设还可以不断优化。”刘伟建议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序推进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刘伟认为,每个城市迫切需要一个像“城市大脑”的“统一控制中心和指挥决策中心”。“城市大脑”相当于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一个城市信息模型和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城市大脑”是面向政府的城市大脑决策指挥中心,也是面向企业、公众的公共服务系统。“城市大脑”可以先在交通、公共安全、应急、公共卫生等领域率先落地,再逐步完善拓展到文旅、环保、社区等民生领域,不断提升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效能。
(二)加强城市网格联防联控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此次疫情应对暴露出网格化防控短板和不足,顶层规划不足以满足突发疫情防控的需要、未能充分考虑和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融合,暴露出城市网格防控、社区下沉方面还存在短板死角,需进行彻底排查整治,等等,建议要加大城市大脑和数字政府的建设,打破数据孤岛、条块分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社区防控,搭建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为城市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服务。
“2月底,广州在一个数万人的城中村社区,试点了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实战平台,该平台就像一个‘城市小脑’,通过智能通道、智慧路灯、高清摄像机等智能感知设备,实现测温、身份识别、数据采集上传和整合分析,节省了近一半的人力,而且这个超大社区至今无一确诊病例。”刘伟在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网格管理中的应用时表示。
(三)加快实现全国公共交通实名制以及数据联网共享
在抗击疫情以及防控工作中,刘伟发现,区域性公共交通人流量大,实名制体系不到位,导致无法及时明确目标的追踪溯源,需要全国公共交通实名制系统的顶层设计。
刘伟表示,“地方推行实名制效果甚微,原因在于各个地区情况各异,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交通卡实名制的实现渠道也不尽相同。因此,呼吁国家交通运输部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指导,细化管理规则,在全国交通卡实名制推行时就能够做好顶层设计以及规划。”刘伟建议,可以充分借鉴手机通讯卡实名制登记经验,加快公共交通实名制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电子票使用,提高大数据管理效率;建立全国公共交通出行大数据统一平台,推动交通数据源快速融合。
(四)加快人工智能新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为提高在公共卫生领域应对特殊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以及处理能力,亟须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新技术在医疗卫生建设中的应用。刘伟建议,加快国家医疗体系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扩面提质,深度应用人工智能等科技,加快分级诊疗应用平台的建设,建设全国统一的智慧居民健康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服务;加快建立科研部门在医院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标准,通过政策手段首先打破内部利益壁垒,实现数据资源的真正打通;加大人工智能新技术与医疗基础行业的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
(五)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在民营企业参与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等城市治理和新基建项目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面临着地方政府欠款长期无法偿还的问题。
“新基建投资大、周期长,民营企业拖不起,如果不解决欠款问题,可能参与新基建反而受拖累,这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的热情,也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他建议建立清理和预防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加快清偿地方政府层面欠款,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民营企业权益,让民营企业真正有获得感。
新基建助力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弯道超车
刘伟提出的关于城市治理相关提案,大多聚焦“新基建”领域。
作为来自民营企业的委员,刘伟认为,新基建代表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会助力中国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弯道超车。随着新基建的推进,中国在人工智能、5G、轨道交通等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会为高科技民营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之前铁路、公路等传统基建项目,民企参与并不多,但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新基建领域更具竞争力。在过去20年,为推动相关领域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和自主化进程,中国高科技民营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伟表示。
刘伟举了一个他所熟悉的轨道交通领域的例子。“地铁的站台门大家都不陌生,站台门所使用的控制单元,中国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成本高昂,甚至出现过控制单元的备件成本占整个站台门造价六成的情况,给地铁运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我们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数千次的尝试,成功研制出完全采用自主技术的控制单元,成本还不到进口产品的一半,并且通过了欧洲标准,未来完全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小小的控制单元,是中国轨道交通建设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历程的一个缩影。轨道交通建设涉及成千上万个设备和零部件,经过艰苦技术攻关和转型,目前我们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控制,有效降低了建设和运营的成本。”
民营高科技企业面对新机遇,需要自身的转型和投入,也需要政府政策和机制作为保障。刘伟认为,当前民间资本进入新基建领域仍处于弱势,建议改变“新基建”建设模式,由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对于民间资本要一视同仁,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感谢您的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