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都科技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
佳都科技研发的人脸识别地铁闸机
通过人脸识别,可以串起一个人的运动轨迹
南都资料图
李德紘
现任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公司副总裁,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终身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德紘是国际上交通运输工程与管理科学交叉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他领导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智能交通实验室”,在智能交通建模仿真及动态大数据分析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
李德紘院士担任6本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为智能交通、大数据、高效算法等领域做出了学术贡献,曾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评选为2002年全球百大青年科学家。
创想派
随着人口数量的上升,人的移动速度和密度是巨大的,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让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更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我认为,不只是广州,整个中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人工智能现在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地场景已经成熟,水到渠成。
在刚刚过去的“加长版”小长假期间,诸如“北京拥堵超过10公里”之类的新闻再一次登上了热搜榜。自从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出台以来,一到假日就拥堵已成为常态,人们一边抱怨着交通拥堵,一边重复选择着同样的出行方式。
智慧交通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它能否让拥堵消失?要将AI(人工智能)与交通更好地结合起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政府和企业在此过程中又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近日,佳都科技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首位全职引进的外籍院士,在台湾出生长大、新加坡籍的李德紘今年刚满50岁,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他选择全职加盟广州人工智能企业———佳都科技,在重点布局的计算机视觉和智能大数据两大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数字孪生、知识图谱等认知智能层面的技术研发。
在这位智慧交通领域的顶级专家眼里,智慧交通并不能解决一切出行问题,而是从更高层面对有限的资源做出合理、有效、及时的分配,从而达到系统最优解。
让A I助力地铁安检
Q:为什么从高校跳槽到企业?
A:在高校,主要是把研究做好,有一些甚至是非常理论的研究,但是,当你要真的想要体现它(研究)的样子,就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人工智能一定要能落地、应用,才能体现价值,且应用跟理论相互为用,否则人工智能只是另一堆没用的理论。我有勇气走出象牙塔,而佳都科技和广州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Q:想挖您的企业很多,为什么选择了佳都科技和广州?
A:当然,我也经过了充分的考虑。首先,我的研究方向和佳都科技在轨道交通、智慧城市战略方面十分契合,彼此想法比较认同。其次,我对广州的建设速度感到非常惊艳。在全职入职之前,我跟佳都科技有一年半的合作,基本每个月都来一两次,从基建、城市管理来看,广州与国际上的大都市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好于它们。
最重要的是,广州路网的密集程度和客流强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仅目前运营的15条地铁线路日客流量就达千万人次,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可以把我过去只在计算机和实验室里完成的一些想法落地。
Q:能否具体谈谈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在城市交通的哪些方面?
A:今年2月,我们以118 .9亿的价格中标了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及十三五新线车站设备及运维服务采购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自动售检票、站台门、综合监控、车站设备监控等多项智能化系统和设备。
总的来说,我们希望把地铁进一步智能化,智慧车站、智慧客服、智慧闸机、“无感支付”、智慧安检等等。随着人口数量的上升,人的移动速度和密度是巨大的,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让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更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我认为,不只是广州,整个中国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人工智能现在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地场景已经成熟,水到渠成。
智慧交通就是合理分配资源
Q:您怎么理解智慧交通?
A:对于出行者而言,智慧交通就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好的出行选择。我什么时候该走?我应该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我是打车还是自己开车,还是搭乘公共交通?我是搭公交再换地铁,还是先搭地铁再换公交?这里面有很多的组合,科技会让公共交通更为便利。
对于决策者而言,或者说从整个系统来看,智慧交通就是对有限的资源做合理、有效、及时的分配。佳都科技自主研发的“城市交通大脑”就在做这件事,其实这个想法学术界一直都有,但做不到,因为不仅要知道车在哪里、有多堵,
感谢您的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